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,积极的情绪体验会增强幼儿的学习动机,激发幼儿再尝试的欲望。教师和家长应该有针对性地为幼儿提供获取成功的条件和机会。
幼儿期是个性品质可塑性较强的时期,从小培养幼儿相信自己力量的心理品质,无论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,还是提高群体素质,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。在教育实践中,许多幼儿经常会产生自我否定倾向,行动消极被动,胆小怕事,具有较强的依赖性,对于新鲜事物、环境无兴趣,适应较慢,缺乏进取精神。
影响幼儿自信心的关键因素是幼儿的活动实践,活动过程中成功与否,往往会带给幼儿内在的精神刺激。成功的喜悦和满足会进一步深化为“自我激励”的心理状态,自信心也就随之产生。反之,如果在活动中有持续失败的经历,幼儿参与活动的自信心就会降低。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,积极的情绪体验会增强幼儿的学习动机,激发幼儿再尝试的欲望。所以,教师和家长应该有针对性地为幼儿提供获取成功的条件和机会,让幼儿在不断成功的实践中积累成功的情感体验。
爱与赏识教育,是培养幼儿自信心的根本。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,而在于唤醒和激励。对于幼儿的进步,给予一定的赞扬,对幼儿树立健康的心理,特别是自信心的培养,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。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,教师要善于捕捉孩子身上的闪光点,学会赏识孩子,用欣赏、信任、期待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,给孩子以鼓励和力量,使孩子敢于相信自己的能力,能大胆进行创造、想象和活动。
成功的情绪体验是培养幼儿自信心的基本途径。陈鹤琴先生说过: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,应当让他们自己去做;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,应当让他们自己去想。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无微不至,所有的事情都包办代替。有的老师也认为孩子是弱小的,在教学中尽自己所能为幼儿解决各种问题。这种过度的照顾,实际上剥夺了幼儿锻炼的机会,使他们缺乏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、解决问题能力,导致其缺乏独立性,一遇到困难就不知所措、畏缩退避。久而久之,孩子就变得没有主见,勇于尝试的动机和独立行动的乐趣也就弱化。
教师和家长应努力为孩子提供实践的机会。可以让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,如自己穿、脱衣服,自己叠被子,帮老师分发碗筷等。在反复的实践活动中,孩子的独立能力会逐渐增强,做事与解决问题的自信心也会随之提高。
客观积极的评价是培养幼儿自信心的推动力。教师对孩子流露的感情、表现的态度,如微笑赞许的眼神、轻抚等,对幼儿都有积极评价的意义,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,对孩子的自我意识产生深刻的影响。即使是能力较弱的孩子,也要经常肯定他的长处,给予应有的支持。教师和家长,应时常以积极的态度关注幼儿,尊重幼儿,保护其自尊心,不应对孩子抱轻视态度,不要讽刺、挖苦、打击孩子。对孩子的期望要恰如其分,让孩子有机会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。
增强幼儿的耐挫力是培养幼儿自信心的重要因素。在幼儿遇到困难与挫折时,应教会他们正确地对待不足和失败,培养大胆、勇敢、坚毅的意志品质。帮助幼儿树立这样的信念:失败并不可怕,只要不断地努力,总会获得成功。
自信心是人生的一方沃土,是孩子不断进步、激发潜能的力量源泉。我们要细心呵护每一个幼小心灵,让自信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内心深处生根发芽,耐心地搭建起成长的“脚手架”,用挚爱为孩子们托起一片蓝天。